「老師施壓3+11毀了台灣防疫,徒弟搞認知作戰要毀掉PTT。」
作為一個常在西門町和萬華吃飯(不是喝茶!)的半萬華人,我堅決反對使用「萬華病毒」這種歧視性稱呼。
我建議改稱「范雲病毒」比較順口又符合事實。
■
從5月15日到25日,每日新增本土確診數是這樣。此處不理會校正回歸,疾管署的英文版網站也是這樣登記的。
日期: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
數量:180 206 333 240 267 286 312 721 457 590 542
但是,如果按照5月25日版本的校正回歸,你會發現數字呈現非常微妙的趨勢,「從520之後就開始下降」。
日期: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
數量:185 276 510 414 468 435 402 402 384 376 286
當然,你不知道這個版本的數字規律,明天是否依然成立。因為每個數字在接下來的一至兩週,都會被多次校正回歸,或叫補登回灌。
這代表疫情趨緩嗎?當然不可能,我們在5月1日到14日什麼都沒做,病毒不會自動失去傳染力。我只能說這是行政官僚的心血結晶,剩下的不能再說了。
5月14日開始介入,5月28日是關鍵,最快6月11日才有可能恢復正常,雖然目前看起來應該是不可能那麼快。
■
由於基礎數字已經完全不可信,目前所有的預測模型都失效。即使是1.1或1.2的成長倍率的基本假設,都抵不過PCR檢測塞車的處理速度,以及其它不可言喻的操作變因。
不過,原本的模型預測最精準的不是數字,而是從外部數字預測「篩檢飽和」的情況。模型能不能做修正?可以,但沒有太大意義。
科學決策跟科學研究的不同,在於必要資訊的取捨。專精流行病學統計的學者專家,當然有更細緻複雜的模型推估。例如從個體傳染力出發,精算人口結構和地區分布的擴散鏈。
(我時常忘記我媽是公衛博士,因為我既定假設她數學不好。)
面對多次校正回歸的問題,我也可以假設十日的區間總數,然後設變數解多項式方程式做逼近。如果累積資料夠多,理論上每日新增確診數會穩定下來,反映的不是真實疫情變化,而是處理篩檢的量能極限。
但那對一般民眾沒有意義,因為時間成本太高且不易理解。蓋牌掀牌都取決於莊家,這種規則隨便改的賭局必輸無疑。
決策者只需要知道,現在宣傳疫情趨緩的都只是大內宣,防疫只有加嚴,沒有鬆懈的理由。平常被帶風向頂多兩年一次投錯票,這次若誤判就會付出成千上萬人命的代價。
看好了世界,台灣人將會示範很多次,政府忙著用認知作戰對付人民,而不是病毒。所以我說,那個疫苗呢?
--
🙏贊助以核養綠公投團隊委託民調費用
https://p.ecpay.com.tw/E9808E9